「做番個人」——身心靈的平衡之道
身心靈平衡小評測
- 你覺得有充足的睡眠嗎?
- 你有準時交功課嗎?
- 你有定時運動的習慣嗎?
- 你有定期獨處安靜的時間嗎?
- 你與家人有足夠的相處時間嗎?
- 你對教會或群體生活感到滿足嗎?
- 你覺得生活有足夠空間讓你抖一抖氣嗎?
如果以上的問題,你超過3條也是答「沒有」或感覺不滿足,我強烈建議你讀一讀以下的小故事。或許你會看到自己過往,甚至將來似曾相識的身影!
「不似人形」的生活
故事一
主角:阿樂
性格:外向、待人熱情,辨事能力高,喜歡新嘗試
弱點:對所有活動均來者不拒,也不太會say no
開學能量值:99%
開學未到一個月,schedule已排滿了O camp、re-u重聚、傾莊、做project等活動。開始時,他覺得大學生活很充實愉快,凡事滿腔熱情。
完Sem能量值:5%
直到學期尾時,連串的莊務、事奉、paper相繼排山倒海地湧來,每天平均只睡3小時的他終於爆煲!由阿樂變成了阿頹,他不想見任何人,也不再覆WhatsApp,結果freeride了所有莊員和groupmate,意識混亂地完成所有考試後,便在家冬眠了一整個sem break。
故事二
主角:阿愁
性格:內向、慢熱,富責任感、處事謹慎
弱點:完美主義到容易否定自己,不懂控制情緒
開學能量值:70%
開學時,因不太喜歡與很多人接觸,Re-U、Hall聚等社交應酬可免則免。他沒多想讀大學的意義,以為生活模式與中學時差不多,照常上學、做功課、拍拖便okay。
完Sem能量值:10%
他花了很多時間讀書,但也不大適應大學寫paper的要求。他對自我的要求很高,常常通頂自chur,希望達到預期的分數。但當他遇到killer教授、free rider及感情問題,內心就感到愈來愈迷惘。阿愁變得更情緒化,也失去了原動力,生活變得一塌糊塗,放假時更只想打機、打機和打機,永遠活在電子世界裡。
雖然他們性格、處事方式和生活態度截然不同,但最終同樣被迫進入了窘境,過著可說是「不似人形」的生活,失去了作為人最基本的意義和方向,為甚麼會這樣呢?究竟「你想」的大專生活是如何的?是「有得揀」,還是「無得揀」呢?怎樣才可「做番個人」呢?
超負荷 = 太多嘢做?
「超負荷」(Overloading)是現今大專生,甚至可說是都市人的通病。造成「超負荷」的原因不應簡單地歸納為「太多嘢做」或「做極都做唔完」而己,以為只要減量或「做少D」便可輕易避免「超負荷」。因為重點不是事情的多少,而是生活的一切已過於你個人所能承載的。就算只是獨沽一味地專注讀書,正如阿愁一樣,不全面地檢視自己身心靈的狀態,也會輕易「爆計」。
以上兩位故事的主人翁,尤如橡皮筋般被拉扯,他們也許一直不察覺,只苦苦埋首自己覺得要做的事情,直至臨到爆裂「啪」的一聲,已經太遲了。少則輕傷,休息一段日子還可復元,頂多與莊員、老師解釋「潛水」的原因,身心重整過後亦可繼續上路。重則可能患上抑鬱症,甚至需要停學一段長時間。
或許計你會問,真有那麼嚴重嗎?只是極端的例子嗎吧?千萬不要小看「超負荷」的後遺症!近年一些本地調查顯示,香港學生感到壓力的指數正不斷上升,各大專院校相繼有學生自殺。世界衛生組織曾表示,抑鬱症勢將成為21世紀全球第二大疾病。而且,不要天真地以為「屬靈人」則可以免疫,著名的靈修大師聖依納爵特別勸介神職人員,要注意「超負荷」的問題,切忌所有事情也走向極端的「為主捨己」,而白白斷送了自己的健康。
「做番個人」三步曲
Step 1 : 了解個人承載力
要避免「超負荷」,首先必需了解和評估你的個人承載力(Personal Capacity)。個人承載力不等如個人的辦事能力,也不是單指你所擁有的時間和體力, 而是指面對不同人或事時,你身心靈總體所能承載的力度和限度,是你能承載他人、承載世界的力量。
個人承載力會因著不同的性情、處事能力、背景和經驗而因人而異,並且會受到你所身處的地方、時間和空間影響。例如身處嘈雜的環境,一般人也會較難專注或心情較煩躁,又比如你總覺得上課時間過得特別緩慢,但放假的快樂時光總是轉瞬即逝。
不過,無論是甚麼性格或處事能力的高低,適當評估自己的承載力和身處的環境是很重要的。開sem時,阿樂的「承載力」本身頗高,天性樂觀,處事迅速,能量值高達95%。但因此他也承擔了太多,過於他所能擔當的,他對現實環境的判斷也不夠敏銳。起初他還有力量應付排得滿滿的schedule,但長期的睡眠不足,加上沒有估計到各樣事情加起來,會帶來加倍甚至是多倍的壓力,導致他身心靈均出現嚴峻的境況,而被迫斷然離場。
做事前要仔細全盤考量身體和心靈的狀況、身處的環境、個人擁有的時間和空間,更要預計不同的狀況出現,全面評估自己的「承載力」和現實的差距,以達致中庸之道。相信過於高估或低估了自己可以做到的,以致太忙碌或太庸懶,也不是上帝所樂於看見。正如你為心愛的人煮晚餐,你會渴望煮出最好的味道,當中除了以要煮食的經驗來計算烹調的時間,還要預計買餸、清洗、切菜、腌制等預備過程的時間。你完成一份paper或project,往往最花時間不是下筆時寫的,而是事前的準備功夫,包括搜集資料、整理和思考所需的時間。上莊事奉的心力不單用於行政或處理事務,更多的是與人相處和溝通了解,甚至要因應組員及你的「承載力」,從而適切地估計全莊的「承載力」。
Step 2 : 身心靈的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是有關個人各方面的自理和調整,包括情緒、靈性、身體、想法、行為、時間以及心力上的運用和管理。我們是上帝的子民,也是衪差遣的管家。上主賦予人類自由管理在世上所擁有的,當中包括時間、金錢、空間以及身體。我們的身體是上帝的殿,是衪使用的器皿。若想持續在各方面見證,就必需首先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全方位調整好身心靈各層面,從而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和才幹,才是主忠心的好僕人(太十四)。
要避免做阿愁二號,就要不斷學習平衡身心靈各方面的需要。若果太著重某一方面,那其他方面很自然就不能被滿足,甚至會被忽略。阿愁太專注讀書,而忽視了心靈和身體的需要,不單讀書變得事倍功半,而且當面對感情問題時,情緒更見低落,又缺乏朋輩的網絡支援,最後變得自暴自棄。
有規律的生活可幫助我們學會平衡之道。當然,生活得有規律不是指刻板地要你按時按候工作和休息,而是你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節奏,以致能夠平衡學習、休息、運動、娛樂、社交及靈修獨處各方面的需要。那何謂平衡得宜呢?當你所擁有的皆能發揮自如,甚至你的個人承載力也因而有所提升,以此大原則,相信你掌握平衡之道亦不遠矣。
Step 3 : 選擇與取捨
起初神創造天地,本是空虛混沌,神將光暗分開,以空氣為界,將水分為上下。從此,世界有了其秩序和規律,「神看著是好的」(創一)。我們需要學懂設界限(set boundary),才能活得更美好。沒有設界限地生活,是混沌的生活。日本雜務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提出「斷捨離」的整理概念,「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事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影響全球不少人重新思索整理人生的真義。沒有選擇與取捨,擁有再多只會變成負累。
由中學升上大專,千篇一律的生活驟變成充滿n樣選擇的生活,你需要自己選擇和安排一切,包括讀的科目、結識的朋友、住哪個hall、玩甚麽活動等等。想過有意義又充實的大專生活,而又不想如阿樂一樣負荷太重,必須先分辨清楚:「急切的事」與「重要的事」;「你想要的東西」與「你需要的東西」;「別人想你做的」與「自己想做的」。唯有學會分辨,才會懂得選擇與取捨,知道甚麽時候該作甚麼事情。還有,必需先了解個人承載力,才能更有效為自己設界限。
Less is more. 當你向不必要的事或人say no時,其實是向你應該做的事或對的人say yes。比如當你選擇放棄某些hi-bye friend的飯聚時,其實正是預留自己更多空間和心力與更投契的朋友深交。又或如你選擇這刻只專心看書而暫時不WhatsApp,就代表你看得更用心和投入,吸收得也更多。凡事唯有深耕細作,才會有更深刻的反思和學習。當你抱著很多事情或覺得不能抖氣時,那請停一下,問一問自己的內心:你能享受和細味做的過程嗎? 這真是你心目中期望想做的嗎?
你絕對「有得揀」!
想做好大專生或基督徒,首先還是要學做一個身心靈平衡的人。這樣,相信無論你是阿樂定阿愁,還是與別不同的個性,只要能掌握身心靈平衡之道,自由並充分發揮你的小宇宙,那就是「有得揀」!
「做番個人」十個小貼士:
- 「盡力做到最好」的迷思:盡力 ≠ 「力盡」(做足24小時);最好 ≠ 完美
- 學習承載自己,才能承載他人和世界。
- 仔細地列出明天所有要做的事情,包括睡眠、日常起居、三餐、路程、上課......看看還有多少實際可用的時間。
- 凡事留一線空間給自己的心靈,給上帝的作為。
- 開始寫扎記的習慣,記錄自己,認識自己。
- 在校園找一處你可安靜的地方,關掉電話,靜坐15mins。
- 用鬧鐘提醒自己今天要比昨天早睡一點。
- 出外步行20-30 mins,連續做一個星期,看看感覺有何不同。
- 既要勇於承擔,也不要害怕拒絕。
- 試將你最近做過的事分類:
緊急的事 v.s. 重要的事;
你想要的 v.s. 你需要的;
別人想你做的 v.s. 你自己想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