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制度化的問題(上)
編者的話:
教會(堂會)被認為變得愈來愈像一間「有限公司」,只能服務該堂會的會友,卻無力面對堂會外的群眾及社會,這讓我們再一次反思到底教會如何成為教會?現時教會為何出了這麼多的問題,變得再不像樣?原來堂會變成了「有限公司」,不只是現時才發生的事情,早於79年已有人提出當香港教會被中產化後,就需要面對教會被制度化的問題。此文點出了教會組織化後所帶來的好處,透過分工及不同事工的搭配、及事工的傳承讓教會一代一代地相傳,但是制度化卻帶來了危險,因這只能滿足一些有影響力的會友,卻沒有關顧到一些被邊緣化的會友或於堂會外的人。
此文將會分成兩部份刊登,第一部份作者從一個社會學的角度簡介了何以教會被組織化及制度化,及當中所帶來的影響;第二部份將指出教會應有的樣貌。
文:蕭壽華(現為基督教宣道會北角堂主任牧師)
輯自於《橄欖》第二十卷第三期(第廿一期)(1979年七月)
「從來沒有人見過神,只有父懷裡的獨生子,將祂表明出來。」
歷世歷代,都有不少人要求基督徒,將所信的神顯明出來,讓他們看見,他們才可以接納。這個要求的背後,反映出一般人的認知方法:是要透過他們的感覺官能。在物質化的社會裹,可見的人與物,比較甚麼「心靈的需要」、「屬靈的境界」來得實在。「醒目仔」絕不會花耗時間精力去追尋那些看不見摸不看的東西。一般人對前途的信心,是建立於自己能夠確切地估計自己的潛能,和掌握現實的情況。
基督確曾介入人類歷史當中,道成肉身,實實在在地顯現人類眼前。然而祂告訴我們,祂只是被差遣來的,祂所說所行,都是按著祂的父所吩咐的。門徒腓力,雖然與基督相處了不少日子,可是那位創天造地的神對他來說仍不是那麼實在,以至他要「求主將父顯給我們看,我們就知足了。」但耶穌卻帶著責備的口吻反問:「我與你們同在這麼久,你還不認識我嗎?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父了,你怎麼還說:將父顯給我們看呢?」
基督在世上所行的奇事神蹟和帶著能力的教訓,震懾了那些群眾,使他們相信在物質世界之外,有一位超越的,統營萬有的神。基督將離世後,並沒有否定這種在有限中顯明無限,在軟弱中彰顯出能力的需要,祂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我所作的事,信我的人也要作,並且要作比這更大的事,因為我往父那裡去。」祂要藉著信徒,繼續顯明祂的大能。
基督離世前曾應許賜下聖靈,永遠與信徒同在,並且為祂作見證。然而聖靈的大能是要透過信徒彰顯出來的:一方面藉著個別信徒表明出來,活出一種滿有心靈力量,在困境中有喜樂的豐盛生命;另一方面聖靈運行在整體信徒中,按己意賜下各樣恩賜,使肢體間可以實踐彼此服待的生活模式。同時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把來自社會上不同階層,不同種族的信徒連在一起,拆毀了中間的藩籬,在充滿紛爭的世代中,顯出一種超然的和諧,見證在物質界之外有一位靈魂的主,配受我們的敬拜。
教會組織化及制度化問題(Organ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組織化與制度化在表面上沒有多大分別,但是從社會學的角度觀之,組織化基本上是為著更有效地達到某一目標而產生的,一種有意識的主動性安排,而制度化是在自然的過程中,為適應社會環境的種種需要或壓力而演變出來的。同時制度化是指兩方面:一種是慣則的確立,其次是一個公開或半公開的社團之產生。在教會歷史中,使徒行傳六章曾記載七位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並智慧充足的信徒被選派專責管理飯食,而早期教會也明顯地有使徒、長老、監督等特殊職份的安排,這可算是組織化過程中分工的步驟。
司托德牧師在「別埋沒你的頭腦」一書中,肯定了基督徒應該盡所能運用他的智慧和思想,更有效地事奉神,見證基督。聖靈的大能與人的努力兩者並沒有矛盾,只要我們不會高舉人的能力,並且確信人得生命,得成長是在乎神。事實上,神也會透過人的思想去完成祂的旨意,當基督徒運用他的智慧,利用各種組織管理的知識作為工具去事奉神,這是神所悅納的。
另一方面,教會制度化卻是值得深思的問題。有社會學者列出制度化過程中四個重要特徵:
-
正式化
制度化是基於社會性的需要。一個社群冒現的初期,是在非正式及鬆散的狀況下結合起來的,當需要來得迫切和廣泛時,一個正式的、被社會承認的組織便成立起來。
-
自我延續及保守主義
一個社團正式成立後,社團的成員除了關切這個社團能否滿足當初趨使他們走在一起的需要之外,(例如同鄉會的設立,是否能夠刺激起鄉親父老同舟共濟的精神。)他們還關心這個社團怎樣才可以穩定地延續下去。事實上,社團成立越久,他們的關注便會更多集中於後者,因為當組織趨於穩定後,領導層必然會從組織中得到利益,如社會地位、金錢等。引致的後果是他們對社團的發展持保守的態度,盡量避免社團的延續受到危害。
-
價值判斷的連繫
當社團更深一層制度化之後,一些慣常運用的行政程序,處事步驟會附加上不少內在價值,當社團成員參與這些工作時,他們會因為相信這些工作具有意義而得到滿足,進深一步願意繼續投身這些工作。
-
社會性組成及基層的出現
在一個社團的發展初期,他的成員可能會包括社會上各階層的人,但隨看決策的累積演變,成員資格會趨向開放於某些被認為「適合」的人士,而逐漸確立一群獨特的,具有共同社會背景的成員。另一方面,為著社團的延續和發展,它需要在社會中獲得一群穩定的支持者,這種支持包括在經濟上的,和社團存在意義的肯定上,於是這社團就會不自覺地較調它的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以滿足這群支持者。這種過程可能是在壓力下自然地產生,逐漸地,這個社團便會因此建基於來自社會某一階層的支持者。
由於這四種制度化過程,是在受到社會種種壓力,自然地產生的,所以當教會建立了她穩定的組織後,也難免受到這影響深遠的社會性力量所左右。但是教會的頭是基督,她是服膺聖經真理的,因此她的發展理應是一個實踐真理的過程,在聖靈引導下絕對主動性的發展,而不應是被動的,和毫無防衛地為各種社會壓力所影響。
教會基本上也有正式化和延續發展的需要。堅固信徒的需要永遠存在,但有時有能力照顧他人的人,不單是地位和能力未被群體公開承認,同時他們服待的功能來得並不穩定。正式地確立了職份,便可清楚地將責任交付某些人,而他們得到了這責任,又會促使他們穩定地一代一代的將這職份交付他人,教會的工作就可不斷承接延續。
早期教會領袖的恩賜是清楚明顯的,正式化更能讓這些恩賜成為信徒的祝福。然而恩賜不是每一時代都同等地賜下,如果沒有「當求多得造就教會的恩賜」的人,就沒有人承接工作。但是有了組織的教會,縱然沒有具備足夠有恩賜的人,也必然會有人在各種選舉過程中被選出來承接工作,以致掩蓋了那個恩賜貧乏的事實,不能挑動教會去渴求神賜下各種屬靈的恩賜,漸漸地,教會也就失去了她屬靈的實質。
另一方面,當教會熱衷於如何自我延續,如何找出後繼人時,她往往會忘記了起初被設立的動因:「教會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失去早期教會的使命感和動力。事實上,如果教會積極地遵行神的旨意,她只會開花結果,絕無中斷的可能。戰競地保守既得之地而不努力外展,是信心不足的表現,亦不能發揮教會存在的意義。
從價值的連繫看,今天教會最重要的問題是弟兄姊妹對事奉的觀念有所改變。在教會組織化過程中,事奉的範圍不斷擴大,出席會議、作統計調查、張貼海報等都會被看為事奉的核心,這些工作雖然有本身的價值,但是我們不應滿足於這些工作,事奉的核心是人對神表示絕對的順服;「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羔羊的脂油。」我們所要操練的,是對神在我們身上旨意的敏銳知覺,順服實行。神要一個人述說真理,他就不可不說,縱然或要付出重大代價。這樣百節各按各職,建立基督的教會。
高力富先生在其所著的「美境重尋」一書的序言中指出:「年輕一代對教會被扭曲的猙獰面目──即組織化教會的一切「玷污」和「瑕疵」──裹足不前,覺得極為難堪,以致要想辦法將教會另加解釋,用新的方式來取代它。結果……信徒由教會的責任中隱退,強調個人主觀的經歷,或對教會組織以外的團體大發熱心。」因此他深覺得有需要在今天重新去教導信徒聖經中對教會的真理,特別是有關信徒在教會日常生活的真理,讓弟兄姊妹的追求有確定的方向。
《橄欖》為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期間香港大學基督徒團契之刊物,
以直言、敢言、獨立、勇於探討難題作為刊物的核心價值。
刊物成為了當時一班基督徒知識份子思想交流的公開平台及論壇,
討論信仰、關社、整全福音、校園使命等主題。
文章部份經編輯略有修改。
版權屬香港大學學生會基督徒團契所有,蒙允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