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磨難的日子──探討流失的問題

面對磨難的日子──探討流失的問題

 編者的話:
「年青人流失」不只是近年的教會熱切話題,翻看歷史,於八十年代已有討論過教會如何可留得著年青人,教會對於年青人一些錯誤的牧養,以及如何讓年青人持守信仰,堅持教會生活。

作為年青人的我們,發現了這些流失的問題以後,我們又如何透過學生群體之間互相支持及同行,以群體來活出耶穌基督的樣式?


 

文:陳士齊 (現為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教授)
(轉載自《橄欖》第廿九期 1981年1月)

 


 

一個在葛培理佈道會決志的青年人,參加了教會一段時期後,消失得無蹤無影。

一個熱血青年,經過幾年積極參予關社活動,離開了教會。

一個曾經在教會熱心事奉的青年人,踏進社會工作以後,逐漸與教會疏遠。

一個自幼在教會長大的年青人,在大學階段放棄了信仰。

對每一個信主已有好些年日的基督徒,這一個個的事例在我們心靈裡構成一種很嚴重的壓力,一方面,我們會為到相識多年的「老友」或「死黨」謬然離去感到惆悵,另方面我們也許會暗地裡自問:「有一天會輪到我嗎?」

這些被稱為「流失」的活生生的事例,不斷發生在我們周圍。他們甚至被引用作為「反面教材」,給傳道人在講壇上「警戒」信徒。

主耶穌不是曾經說過有石頭地、荊棘叢嗎?每一個時代不是都有信徒背棄信仰嗎?我們何必這樣擔心?只要自己的心靈屬於「好土」,就甚麼也不怕了,流失這樣消極的問題,為何要拿來討論呢?

雖然,每個時代都有人背棄信仰,但時至今天,這個問題顯得特別嚴重。我們都熟悉這類典型的事例:某青年人在中學階段接受了福音,跟著幾年在教會長大,愈來愈熱心,事事都有份參與,大家都說他是愛主的青年。但自從出來工作或進入大專以後,便逐漸與教會疏遠,至終沓如黃鶴。

大部份信徒「流失」的過程都發生在一個信徒踏足社會、面對衝擊的時候。這不禁使人反問:我們的信仰是否嬌弱如溫室的花朵,抵受不住外面的嚴寒?

 

追本窮源,怎麼會流失?

我們若要將流失的問題用還原方法歸納(reduce),就會發現信徒流失的最基本原因是我們活在一個與基督教價值體系完全相反(甚至是敵對)的社會裡。因為世界與我們信仰敵對,給我們造成莫大的壓力,要我們妥協、屈服,追隨這個社會所給我們的價值取向。

從護教(我們的信仰是否合理性)到神學(我們的信仰是否適切),以至倫理(聖經的原則是否可行)我們的信仰都受到質疑、挑戰。當然,每個信徒所感受到的挑戰和壓力,會因其所處的獨特場合(context),而有程度上的不同。但是一個信徒在面對重重挑戰時是否能站立得住,還得視乎他信仰的情操已經「修煉」到何種地步,基督教的價值觀是否已深植在他的心田中,他所持守的信念是否完備如全副軍裝,足夠抵檔現世社會的每一項挑戰和引誘,又他能否將他的信仰融和在實際生活中,另一方面,教會內及工作場所中,信徒間能否做到互相照顧、互相支持,也是決定信徒流失與否的重要因素。

一個信徒若長期面對重大的壓力,又缺乏足夠的支持,他的信仰便會逐漸被蠶蝕,在這些情形下,就是最堅強的信徒也可能要倒下來。家庭變故、感情問題、生活壓力、前途抉擇、教會問題(如教會對社會的冷漠)等,每每成為信仰崩潰的表面因素。(其實這些所謂表面因素壓根兒就是社會壓力的種種表現)。

信徒流失本身只是一個現象,它其實反映出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基督教信仰是否能面對這個與主為敵的俗世社會。

社會壓力除了令一部份信徒流失以外,也令其餘的信徒失去了活潑的生命力,而在一定程度上向社會屈服、低頭。流失的事例,更產生惡性循環的壞影響,引致更多人流失。

20151015《面對磨難的日子──探討流失的問題》陳士齊_3 

 

如何面對?解決的方案

今天教會已經嘗試作出好些減少信徒流失的努力。陳大雷的「當代福音:純真、混雜」象徵著有人嘗試從改進傳福音方面著手。不少人已經看出「大型佈道」製造了一大群「矇查查」的「基督徒」,這些人隨流失去自是意料中事,葛培理佈道會中有兩萬多人決志,但是真正留下來跟隨耶穌到底的有幾人?這些人當中很可能大部份人都未曾真正服膺於福音真理,信服基督教價值觀念。有人說得好:「這些人我們根本就從未『得』過,何來說『失』?」是的,他們可能連是否一個基督徒都未談得上,又怎談得上流失呢?所以,令我們最關心的是那些曾經真正服膺福音真理,並且持守過基督徒價值觀念的人,他們隨流失去才真正令人惋惜。

姑勿論怎樣改善傳福音的方法,一個人接受福音畢竟只是信仰的起步點,事後栽培工作不足,也能令一個真正服膺於福音真理的人失落。因此,近年來所重視的門徒訓練,就是希望從事後栽培工作去解決流失的問題。然而,現行的門徒訓練祇著重建立信徒自身的價值體系,它在社會量度(social dimension)方面十分缺乏,以致不能有效地幫助信徒面對社會上的挑戰和壓力,所以仍然不足以解決問題。

另外,一些有深厚敬虔主義傳統的教會,則嘗試從個人信仰情操方面入手。他們強調信徒要捨己、克己,要發揚愛主的精神,不要貪愛世界、諂媚世俗。這一切都很好,但正如門徒訓練一樣,對於信徒如何在世上把握信仰生活、如何面對社會挑戰,尚嫌不足。

信徒流失本身只是一個現象,它是更基要的問題的反映。因此就不能「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治標態度去解決問題,我們若單單針對流失的現象作出補救,未必就有成效。

要徹底解決流失問題,我們就必需學習去面對社會給教會的挑戰。在這裡,有兩方面是需要特別留意的:

  • 護教──現世社會對我們信仰的理性基礎加以攻擊。因此,我們需要在護教方面加以裝備,然而,這種護教常識不應止於「能立」的境地,它還要「能破」,要從根本上動搖現世社會價值體系──也就是動搖這個邪惡的價值體系底下的學術基礎。這有賴於基督徒學者在各個學術領域上的努力。

  • 神學及倫理──要令信仰產生適切性,使信徒在現世社會中切實活出信仰,就有賴忠於聖經的神學家在神學上及基督徒倫理上的闡釋功夫,從而為信徒在面對現世社會時提供適當的指導。

 

我們應有的態度

這一切畢竟仍然是頭腦上的東西。其中最大的危險就是我們誤以為我們有了護教、有了神學及倫理,我們就有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其實,我們所最需要的,還是學習如何切實地把握信仰去生活,在此,護教、神學、倫理只能提供一部份的幫助,更重要的是靠賴我們信仰的情操,我們的志向、信心和上帝的恩典。正因如此,在護教、神學、倫理等方面裝備信徒的同時,我們不能輕視信仰情操的操練。

其次,我們也不能忽視改進傳福音方法,門徒訓練等方面的努力。縱然這些努力有其不足之處,但我們知道他們仍是有所助益的。我們也曉得要建立堅固的信仰,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共同達成,而這些方面的努力也不容忽視,我們且要留心建立信徒的團契生活、教會生活,信徒彼此支持在屬靈的爭戰上無比重要!

還有,我們對流失的信徒要存有愛心。但願我們不再時常將某某流失的弟兄姊妹當作話柄,用為「鑒戒」的例子來加以宣揚;我們所更需要的是以同情的態度,去瞭解他們處境的困難;以及他們所曾面對的壓力,對於已經流失的弟兄姊妹,旁人所能做的可能很少,但我們(尤其是與他們最為相熟的弟兄姊妹)仍應保持等候的態度,誰曉得在上帝永恆的旨意裡,沒有給他們回轉的機會呢?

雖然面對很多弟兄姊妹不斷流失,我們自己也無需過份悲觀。我們曉得信仰是一場爭戰,其中必有傷亡;我們也知道社會就是戰場,是充滿陷阱危險的地方,需要用信心和勇氣去面對,同時也正是考驗我們信仰底內涵的最好機會,對於一個面對社會挑戰的基督徒,過去學生時代所學到的各式理論都只是「柴娃娃」的東西,今天的試練才真正考驗出「真功夫」。

現在是磨難的日子,但也正是磨練更堅強信仰的日子。讓我們用信心迎上前去,記得保羅的一句話:「因為知道我所信的是誰,也深信祂能保守我所交託祂的,直到那日。」(提後1:12)我們若相信這句說話是真實的,也就是我們得以站立得穩的憑據。


20151015《面對磨難的日子──探討流失的問題》陳士齊_2

《橄欖》為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期間香港大學基督徒團契之刊物,
以直言、敢言、獨立、勇於探討難題作為刊物的核心價值。
刊物成為了當時一班基督徒知識份子思想交流的公開平台及論壇,
討論信仰、關社、整全福音、校園使命等主題。

 

文章部份經編輯略有修改。

版權屬香港大學學生會基督徒團契所有,蒙允准使用。

推薦給您